文丨 赵伟 贾东旭等

11月人大常委会审议后,新一轮大规模化债已然开启、加速推进。相比过往,本轮大规模隐性债务化解有何不同,当前落地过程中呈现哪些特征?本文系统梳理,供参考。

1.1 新一轮大规模化债开启,较过往或有三大不同

新一轮大规模化债开启,助力地方发展中化债。相较过往,本次大规模隐债化解的政策支持机制、监管范围及力度、具体化债思路较过往有明显不同。从政策支持机制来看,本轮隐性债务化解机制更加透明、化债预期更稳定。据财政部披露,本次化债总额一次报批,分年安排实施。且根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,按照全国统一比例,一次到位分配地方政府债务限额。同时,为便于操作、尽早发挥政策效用,6万亿元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,允许地方用于置换纳入监测范围的各类隐性债务。

从监管思路看,隐债“零容忍”的高压监管态势不变,且隐债监管协同力度相较过往有所加码。最新财政部隐债问责典例显示,其通报典例源自2023年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检查,或指向隐债监管与其他监管贯通协调,形成合力。财会监督与隐债监管合力贯通下,本次“隐债问责”主体细化至地方事业单位,问责行为深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。基于2023年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检查,本轮隐债问责主体,首次出现公办学校。同时,本次通报问责行为更为深入,包括公办学校违规“以租代建”建设新校区,地方财政局名义退回资本公积、实则违规融资等行为。

从化债思路看,本轮大规模隐债化解思路或更有针对性,解决拖欠企业款项问题重要性明显提升。2023年下半年以来,解决拖欠企业款项的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。10月18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》,强调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,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,并加强执法监督等。因此,新一轮大规模化债中,解决拖欠企业款项问题或是重点。

本轮大规模化债的机制和思路下,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广西等地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规模较其综合财力比例较大,或受债务置换政策重点支持。从2023年各地城投平台带息债务相对规模来看,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广西、重庆等地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规模较其综合财力比例较大,或受债务置换政策重点支持。从付息压力看,2023年黑龙江、天津、青海等地专项债付息规模占其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超35%,甘肃、河南等地专项债付息规模增速超20%,指向除隐性债务置换外,可能采取转移支付等方式综合缓解付息压力。

从解决拖欠企业款项视角看,军工电子,环保基建、医药商业等行业可能相对更受益于本轮化债推进。基于本轮大规模化债对缓解企业拖欠款项问题的重视,若以企业应收款项占比(应收账款和票据与长期应收款之和占净资产比重)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衡量各行业被拖欠款项程度,则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,装修装饰、医药商业、专业工程、基础建设等行业应收款项占比净资产比重居前,超80%;军工电子、环境治理、轨交设备、装修装饰等行业应收账款周转较慢,周转天数超150天。上述行业可能相对更受益于本轮化债推进。

1.2 2024年置换债发行完毕,结构上呈现三大特征

截至12月下旬,2024年新增置换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。相比过往,本轮债务化解落地过程呈现三大特征:

特征一:本轮“置换债”落地迅速,11月至12月中旬三类“置换债”已发行超2万亿元。11月以来,本轮化债方案落地后,地方特殊专项再融资债加速发行,从11月至12月中旬,发行规模近2.1万亿元,同时,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发行723亿元,特殊专项债发行116亿元。从11月以来发行进度看,2024年两万亿元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和8000亿元特殊专项债或已基本发行完毕。

本轮隐债化解“置换债”以专项债额度为主。据财政部披露,为便于操作、尽早发挥政策效用,本轮“置换债”以专项债额度为主,促使本轮“置换债”发行速度较快。2023年特殊再融资债发行主要为一般债结存限额的使用,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发行规模达超9000亿元,占当年特殊再融资债总发行规模的70%。相比之下,本轮新增化债额度集中于专项债,以两万亿元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与8000亿元特殊专项债为主;截止12月下旬,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占总特殊再融资发行规模比重近九成。

特征二:本轮“置换债”期限明显拉长。本轮隐债置换中,特殊再融资债期限明显拉长。具体地,2024年发行的特殊再融资一般债,10Y规模占比达53%,较2023年提升近33个百分点;而2024年发行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中,10Y以上的超长债占比达70%、为历史最高水平,且较2023年提升49个百分点;2024年未披露一案两书的特殊专项债中以10Y及以上为主、占比达85%,亦较2023年提升4个百分点。

分地区来看,东北地区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基本都为超长债、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均为10Y;东部地区,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中超长债占比达75%;中、西部地区,特殊再融资专项债超长债和特殊再融资一般债10Y期限占比均超六成。“置换债”期限拉长,加大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,指向本轮化债思路优化,即推动地方以时间换空间,为地方发展中化债腾出时间。

特征三:本轮大规模债务化解,不只是防风险,更是促发展。

相比上一轮隐债置换重点加大对中部、西部与东北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,本轮化债地区范围更广,东部地区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占比明显提升。本轮两万亿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中,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四川等经济大省特殊专项债发行规模及占当年总“置换债”规模比例均明显提升,或指向本轮化债与过往不同,不仅给重点化债地区缓解债务压力、腾出发展时间,亦是支持经济大省稳增长,缓解其财政稳增长压力。同时,曾参与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的北京、广东、上海亦在2024年发行特殊专项再融资债,或指向全口径地方债务监管背景下,地区可能新增化债需求。

从特殊新增专项债地区分布来看,2024年中西部地区特殊新增专项债占比攀升。从未披露“一案两书”的特殊专项债来看,截至2024年12月,特殊新增专项债已发行8536多亿元,其中,中西部地区发行占比由2023年的50%提升至2024年的68%,指向新增专项债的化债额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;而东部地区中,隐债压力相对较大的江苏、山东发行规模居前。

展望后续,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各项工作能早则早、抓紧抓实”的背景下,2025年“置换债”额度发行可能前置,进一步对M1(原口径)发挥积极影响。按照财政部的计划,2025年仍有2.8万亿“置换债”额度需要发放。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风险挑战的定调改为“国内需求不足,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”,相关政策的快速推进成为可能。事实上,11月金融数据中已经开始反映化债快速推进的影响,企业中长贷偏弱而单位活期存款改善,对应M1增速回暖。若相关债券发行前置,叠加2024年年底化债资金的加速使用,将实质性改善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现金流,M1可能在2025年初持续改善。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。作者赵伟,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;贾东旭为高级宏观分析师;侯倩楠为宏观分析师。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“申万宏源宏观”。原标题《本轮化债:三大不同、三点特征》。版权归属原作者。责编邮箱:yanguihua@jiemian.com。)